请你在阳光明媚的午后,哼一支小曲儿,耐心听完我和姥姥的故事……
故事发生在安徽北部的一座小城,这座小城名叫“淮南”。这是一座物产丰富的三线城市,“煤”——是这一座小城的专属性标志。而故事,就要从一块蜂窝煤开始说起……
️记忆中的姥姥家住在矿上的大院里,她家有一个四合院,院长好大好大,有红色的砖,灰色的瓦。院子里有一个水池,水池的旁边有一个烧蜂窝煤的灰色炉子。
️九十年代的蜂窝煤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。那个时候,每天都会有人吆喝:“有煤球要买么?”然后,姥姥便会拿着一个大筐子去门口捡煤球。一块煤球五角钱。然后,姥姥便抬着装满煤球的筐子回到家中。
️怕被雨淋,蜂窝煤被姥姥整齐地摆在瓦片下面,那时候姥姥总会说:“起炉子喽!”只见她,用点着火的木柴去引燃煤球,底下的煤球再去引燃上面的煤球。当炉子冒出滚滚浓烟时,姥姥便会说:“炉子起好喽!”
春天的傍晚,姥姥总是一个人坐在院子里洗面筋,洗海带,搓花生碎,等到炉子上的水烧开,下到锅里撒上盐,便成了我儿时的味道。

焦糖的香味,是我年少时的味道,来源于www.vvlv.cn
夜静了,可姥姥总是担心炉子会灭,夜里不知会通几次风,扇几次火、换几次碳……
夏天的时候,三伏天的傍晚最是炎热,可姥姥依旧起着炉子,即使大汗淋漓,她也会在炉子上煮一碗绿豆汤,等着我回来。那碗绿豆汤便成了我儿时的味道。
夜静了,可姥姥总是担心炉子会灭,夜里不知会通几次风,扇几次火、换几次碳……
后来,我长大了,潘一矿的大院要拆迁,姥姥的炉子连同她的四合院消失在我们的生活里,姥姥也不得不搬到了二楼。
住进二楼的她,家里买了一个带烤箱的铁皮炉子,这个炉子可大了,可姥姥总说,它太废蜂窝煤了。
那个时候,门口还是会有人吆喝:“有煤球要买么?”然后姥姥便会提着筐子,来到楼下捡煤球。一块煤球一元钱,然后姥姥便抬着装满煤球的筐子上楼,只是爬了一半,她便要歇一歇。
怕被雨淋,蜂窝煤被姥姥整齐地摆在塑料棚下面。那时候姥姥总说:“起炉子喽!”,可即使有木柴引燃,却再也见不到滚滚浓烟……
秋天的夜晚,天气逐渐变凉,姥姥便会在炉子上炖上一锅红烧肉,满屋子飘着香气,便成了我年少时的味道。
可姥姥,不再像以前一样,夜里反复起来通几次风,扇几次火,换几次碳……她总说,煤球灭了,第二天再起……那时的我高三。
数九寒冬,最是寒冷,姥姥便早早地起上炉子,烧的屋里暖洋洋的。她会在炉子里,烤上红薯,梨,包子,一个烤箱里塞的满满地,等着我回来。那时候焦糖的香味,便成了我年少时的味道。
可姥姥,再也不像以前一样,夜里反复起来,通几次风,扇几次火,换几次碳……她总说:“有了天燃气,再也用不到炉子了。”
如今,姥姥年事已高,家里的炉子已经很久没有起了,天燃气取代了蜂窝煤,街头巷尾再也听不到卖煤球的吆喝声,姥姥的筐子也落满了灰尘,呆在角落……